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饮食资讯 > 正文

二十四节气丨冬至药膳食疗养生

类别:饮食资讯 日期:2019-3-15 0:45:22 人气: 来源:

  大桥未久atad冬至”俗称“冬节”“长至节”“亚岁”等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,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冬至,十一月中,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。”

  一是“冬至进补”,此时在饮食方面宜多样化,注意谷、肉、果、菜的合理搭配,辨证施补,缺什么补什么,饮食宜清淡,不宜过食辛辣燥热、肥腻食物。二是“宜食坚果”,因为坚果性质偏温热,在其他季节吃容易上火,而冬至时天气较冷,多数人吃后不存在这个弊端。坚果大多有补肾益精、强体御寒的作用,而冬季对应的是肾脏,因此冬季进补适当多吃坚果,对身体很有好处。

  冬至时各地都有不同的饮食风俗,如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、吃馄饨的习俗,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、冬至长线面的习惯,有的地区还有冬至吃羊肉、吃狗肉的传统。冬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,其中“吃饺子”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。

  民间有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”的习俗,这是源于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习俗。

 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南阳人,他著有临床医学巨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一向被医学界奉为“医圣”,祛寒娇耳汤就是由其发明而被历代奉为经典的药膳。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,访病施药,于大堂行医,后毅然辞官回乡,为乡邻治病。

  其返乡之时,正是冬季,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,便让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舍“药”为百姓治冻疮。他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片包出耳朵样的“娇耳”,煮熟后分给前来求药的人,每人两只“娇耳”、一大碗肉汤。

  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渐渐治好了。后人学着“娇耳”的样子,包成食物,也叫“饺子”或“扁食”。冬至吃饺子,是民间不忘“医圣”张仲景“祛寒娇耳汤”之恩流传下来的习俗。

  羊肉洗净,斩成小块。其余用料洗净,生姜拍烂,备用。全部用料放入锅内,加适量水,小火煮 2 小时,加精盐调味即成。吃肉喝汤。

  专家点评:党参味甘、性平,入脾、肺经,具有益气、生津、养血之功效,主治脾胃虚弱、气血不足、津伤诸证,如体倦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泄泻、头晕面黄、口干口渴等。现代研究发现党参含有皂苷、生物碱、活性多糖、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,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,能增强机体抵抗力,具有调节胃肠运动等作用。

  当归味甘微辛、性温,入肝、心、脾经,具有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、润肠通便等功效,用于血虚所致头昏目眩、心悸健忘、面色萎黄,血虚血瘀导致月经不调、经闭痛经、崩漏下血、腹部冷痛、风湿痹痛、跌扑损伤,以及血虚肠燥引起便秘等病证的治疗。现代研究发现当归能显著促进机体造血功能,升高红细胞、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,确为补血要药,是中医治疗血虚的重要药物。

  本方以党参、当归益气养血,羊肉温中益气、健脾养胃为主,合入补肝益肾、益精养血的枸杞子,升阳散寒、暖胃止痛的生姜,以及健脾益胃、补气养血的大枣组成。具有健脾养胃和中、温中益气止痛等功效。适用于普通人群冬至或冬季进补,可使气血充沛、脾胃强健、身体康健。同时也适用于脾胃虚寒、气血不足所致身力、头晕目眩、畏寒肢冷、面色萎黄或青白、胃脘腹部冷痛、食欲不振、大便稀软,以及妇女产后血虚感寒致使恶露不下、腹胀腹痛,男子寒疝腹痛、畏寒肢冷等病证的调治。

  牛后腿肉 500g,粳米 500g,高良姜、荜茇、胡椒、草果、砂仁、陈皮各3g。生姜、黄酒、精盐、味精各适量。

  专家点评:本方具有温中和胃、益气健脾、行气止痛的作用。适用于年老体弱或儿童冬季或冬至前后感寒,出现脘腹胀满或冷痛、食欲不振、纳食减少、大便泄泻或完谷不化等不适的调补。也适用于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慢性肠炎、消化不良性腹泻等病,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、气机阻滞,表现胃脘痞满、腹部胀满、脘腹疼痛、食欲不振、纳食不消、大便稀软、大便泄泻,遇寒加重、多食复发,伴见神力、形体消瘦、畏寒肢冷等病证的辅助治疗。

  
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版权声明: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 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站长删除

合作伙伴:

CopyRight 2002-2012 澳纽风味网 All Rights Reserved